【性状】
本品为黄棕色的无定形粉末或疏松固体状物;有引湿性。
【适应症】
清热解毒,疏风解表。用于外感风热所致的发热、咳嗽、咽痛;上呼吸 道感染、轻型肺炎、扁桃体炎见上述证候者。
【用法用量】
静脉滴注。每次每千克体重60mg,一日1次;或遵医嘱。临用前,先以适量灭菌注射用水充分溶解,再用氯化钠注射液或5%葡萄糖注射液500ml稀释。
【不良反应】
1.静脉滴注过程中偶见轻微血管疼痛,减慢滴速后可消失。2.药物热:高热、寒战。3.血管神经性水肿:眼睑开始充血、水肿,继而扩展至鼻梁、鼻哏、口唇、喉部,声嘶、喉喘鸣和呼吸困难。4.过敏反应:潮红、寒战、发热、皮疹、瘙痒、呼吸困难、憋气、心悸、紫绀、血压下降、喉水肿、过敏性休克等。5.过敏性休克:一般于注射后数秒至5分钟内发生,先是局部瘙痒、皮疹,继而心慌、胸闷、呼吸困难、血绀、血压下降,很快出现意识丧失和肢体抽搐,个别出现呼吸、心跳骤停。6.全身性损害:畏寒、寒战、发热、疼痛、乏力、苍白、多汗、水肿、颤抖等。7.呼吸系统:呼吸急促、咳嗽、憋气、咽喉不适、哮喘等。8.心血管系统:胸闷、心悸、心律失常、血压升高等。9.消化系统:恶心、呕吐、腹痛、胃肠不适、肠痉挛、腹泻、黄疸、口麻木等,一般为一过性,停药或常规处理即可恢复。10.循环系统:血管疼痛、血压升高、房颤、短暂心跳过速,停药后对症治疗均能恢复。11.神经精神系统:头晕、头痛、麻木、抽搐、烦躁、意识模糊、神志不清等。12.皮肤及附件:皮疹、荨麻疹、斑丘疹、红斑疹、皮肤发红、肿胀、瘙痒、皮炎等。13.用药部位:皮疹、瘙痒、疼痛、红肿等。14.其他:眼充血、静脉炎等。
【禁忌】
1.对本品或黄芩、金银花、连翘制剂及成份中所列辅料过敏或有严重不良反应病史者禁用。2.4周岁及以下儿童、孕妇禁用。
【注意事项】
1. 用药前要认真询问病人对本品的过敏史,对过敏体质者应注意监护,对高敏体质或对同类产品有严重过敏史者禁止使用。2. 本品不良反应包括过敏性休克,应在有抢救条件的医疗机构使用,使用者应接受过过敏性休克抢救培训,用药后出现过敏反应或其他严重不良反应须立即停药并及时救治。3. 严格按照药品说明书规定的功能主治使用,禁止超功能主治用药。4. 严禁混合配伍,谨慎联合用药。本品应单独使用,禁忌与其他药品混合配伍使用。如确需要联合使用其他药品时,应谨慎考虑与本品的间隔时间以及药物相互作用等问题,应以适量稀释液对输液管道进行冲洗以避免本品与其他药液在管道内混合的风险。5. 本品与氨基糖苷类(庆大霉素、卡那霉素、链霉素)及大环内酯类(红霉素、白霉素)、喹诺酮类等配伍时易产生浑浊或沉淀,请勿配伍使用。6. 严格掌握用法用量。按照药品说明书推荐剂量使用药品。不超剂量或浓度(建议静脉滴注时药液浓度不应超过1.2%)、勿过快滴注和长期连续用药。尤其是儿童,要严格按体重计算用量。7. 静脉滴注本品应遵循先慢后快的原则。开始滴注时应为20滴/分钟,15~20分钟后,患者无不适,可改为40~60滴/分钟,并注意监护病人有无不良反应发生。8. 本品与生理盐水或5~10%葡萄糖溶液配伍时如出现浑浊或沉淀,请勿使用(本品的最佳配伍PH值为6~8)。9. 首次用药应密切注意观察,一旦出现皮疹、瘙痒、颜面充血,特别是出现心悸、胸闷、呼吸困难、咳嗽等症状应立即停药,及时给予脱敏治疗。10. 用药前应仔细询问患者情况、用药史和过敏史。咳喘病、严重血管神经性水肿、静脉炎患者对本品有过敏史的、年老体弱者、心肺严重疾患者应避免使用。肝肾功能异常患者、老人、儿童(4周岁以上)等特殊人群以及初次使用本品的患者应慎重使用,如确需使用请遵医嘱,并加强监测。11. 加强用药监护。用药过程中,应密切观察用药反应,特别是开始30分钟。发现异常,立即停药,采用积极救治措施,救治患者。12. 本品保存不当可能会影响药品质量,用药前和配制后及使用过程中应认真检查本品及滴注液,发现药液出现浑浊、沉淀、变色、结晶等药物性状改变以及瓶身有漏气、裂纹等现象时,均不得使用。
【药理毒理】
经动物实验其结果显示本品对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球菌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另外具有解热和抗炎效应。